理清中华文化根脉 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而贡献中国智慧

供稿单位:民盟开封市委 发布于:2024-09-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他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命脉。其文化根基,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为中华民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其精神命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它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维系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它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共同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前进动力。由此可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源头上理清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作用于我们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应常怀报国之心,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去探摸和理清中华文化根脉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为更好地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理清中华文化根脉,实现参政议政与中华文化的高度融合。古人尚知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安宁取决于民众的安定。我们的参政议政正是通过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为国家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这是民本思想的现代实践。“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亦在参政议政中得到充分体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理清中华文化根脉,实现政治协商与中华文化的高度契合。中华文化强调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政治协商通过广泛的协商和讨论,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正是这一理念的现代实践。商量传统、朝议制度等在新时代,都得以继承和发展。

“直言敢谏、仗义执言”。理清中华文化根脉,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通过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华文化推崇公平公道原则,其监督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谏官制度到现代的民主监督制度,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高度重视。民主监督制度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盟作为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参政党,其履职本身就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盟员通过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科学履职,可谓任重道远。理清中华文化根脉,为更好地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而贡献中国智慧,需着力从以下“七个坚持”下功夫。

坚持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源头探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弄清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发现和还原中华文明的真相,是一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系统工程。我们唯有深刻而系统地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精华部分迅速地作用于现实社会,才能最大限度的造福于广大人民。

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理清中华文化根脉,要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溯本求源”“去伪存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资源,以批判的眼光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汲取其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精华。结合时代要求,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坚持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民盟盟员就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以及其他重要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善于运用中华文化的智慧,为协商议题提供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解决方案。这种文化视角的融入,使得政治协商更加全面、深入,有助于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

坚持民主监督中的文化自觉。民主监督是民盟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履行这一职责时,我们不仅关注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效率,还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提出批评、建议等方式,推动政策执行更加符合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这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使得民主监督更加有力、有效。

坚持正视历史断代层。结合新时期历史文物挖掘的新成果,还原中华文化断代层,力争从源头上求得活水。在此,有必要赘述几笔。

我们知道: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壁垒政策,导致许多哲学思想成果和自然科学成果被人为的屏蔽和焚毁。

比如,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孔子是没有见过甲骨文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距离甲骨文盛行的商朝晚期和西周时期已有数百年之久,他直接见到商代甲骨实物的可能性较小,但孔子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甲骨文的形态与内涵是有可能的。

坚持关注中华古代典籍。体现民本思想的古代典籍非常丰富,这些典籍不仅记载了古代先贤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改善民生的思想和策略。

最早的甲骨文,作为一种载体,虽然没有直接记载民本思想的明确表述。但可以通过文中的字形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推测与民本思想相关的一些理念或现象。

到了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开始逐渐形成。周人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强调统治者要敬德、保民,才能顺应天命、巩固统治。

《尚书》中《尚书·五子之歌》写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明确指出了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论语》中多次强调仁政和爱民的思想,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统治者要节约开支、爱护百姓、合理使用民力。

《孟子》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倡导实施仁政,主张减轻赋税、改善民生。

《荀子》中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像船一样依靠人民的支持才能稳固地行驶在水面上。

《管子》中强调政权兴旺源自民心走向。

《诗经·大雅·抑》中的“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体现了对人民生活和安全的关注。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的史书巨著,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古代君主重视民生、实施仁政的故事和事例。

坚持关注民间并汲取民间丰富的养分。中国“年文化”和中华文化“口口相传”的优势,是中华文化得以整体传承的保障。为此,加强民间的挖掘和研究甚至是抢救式的挖掘和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以开封民盟的“乡愁工程”为例,其探索的主线和成果的展现,正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它是一个旨在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以推进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项目。通过对乡村的“村史、村志、村俗”等文化资源的梳理和保护,以及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来助力传承和保护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它的熠熠生光之处,恰是挖掘之时所呈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挖掘者的精神风貌。回眸和探寻这一精髓,当是广大盟员的职责所在。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探寻。而“乡愁工程”正是实现与历史对接的一座桥梁,它将引发更多专家学者的深度考察,也将引发更多有识之士的整体思考。

总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唯有倾心于它,才能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唯有倾心于它,才能听闻到火热时代的呼唤;我们唯有倾心于它,才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现实的责任。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纪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溯本求源,不忘初心,倾注于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现代高科技成果,系统地揭示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时刻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出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系民盟开封市委会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李前锋)

撰稿人:李前锋        摄影师:田雨        审稿人:许娜        审核人:黄云火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邢庄北街6号 | 邮编:450053 | 电话:0371-61231987

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委员会 | 豫ICP备18016288号-1基层新闻报送登录社情民意报送登录